以全球视阈深化认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世界社会主义重心三次变迁推进理论大发展
编者按: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心从171年前至今经过了三次变迁,从西欧到东欧(苏联),再到东亚,现在重心稳扎在中国,乃是历史的选择。从历史唯物论的视角考量,重心变迁反映了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由西欧迁出主要取决于客观条件不成熟,由苏联迁出则主要是主观因素所致。成立了70年的新中国,尤其是在40年改革开放中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成为当代最坚强的马克思主义阵地。我们从三次变迁中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要解疑释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自身的强大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人类解放的引擎和支柱。
习近平指出:“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如今,我们有了改革开放40年的宝贵经验,又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光辉日子,应当放眼世界历史,特别是共产主义运动170多年的历史,深研历史轨迹,总结历史经验,考量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深化认识坚持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把握社会主义和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规律,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
一、世界社会主义重心三次变迁及其因果分析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171年,彰显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光辉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其重心经历了从西欧转移到东欧再转移到东亚的三次变迁。所谓重心,就是中流砥柱、理论阵地、实践样板、辐射圆心、引领潮流。重心的每次变迁大约50年到60年(中间有转移交叉),都有它深刻的经济政治背景和重要的经验教训,应当从中揭示规律性,进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几次历史性飞跃。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心在西欧,是创立、奠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阶段。当时的西欧,是以英、法、德为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处于初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工人阶级的最先进代表,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工人运动的实践,在论析人类历史发展和思想成果(三个主要来源)的基础上,创立了革命的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主要代表著作是《资本论》。社会主义实践显现雏形,最突出的是存在72天的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党还在孕育中,当时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及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严格地说还不是能充当领导革命的政党。19世纪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开始成型,但并不成熟,在恩格斯逝世后产生了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思潮,使第二国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纷纷蜕变。放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长河中考察,这个以西欧为重心的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奠基阶段,主要使命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与工人运动初步结合。
20世纪初期到60年代苏联蜕变为社会帝国主义前,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心转移到东欧,主要是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组成社会主义阵营。20世纪初,俄国建立了以列宁为首的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突破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进行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真正的实践。这一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有: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开创了与资本主义世界对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战胜德国法西斯主义,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分裂。这是一个由社会主义胜利到壮大再到分化的时期,历史的经验教训极其深刻,可谓初创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叶社会主义阵营分裂后,世界社会主义真正的重心转移到中国。其原因在于:28年农村包围城市最艰苦卓绝的斗争砥砺了坚强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0年建设又使新中国日益强大。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极其巨大的成就,使新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成为世界社会主义最强大的中流砥柱。这一阶段的重大事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发展,初步建立了工业化体系,“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使新中国成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一极;“文化大革命”(可视为改革开放前的阵痛时期);苏联蜕变为社会帝国主义,形成世界两霸对立(美苏冷战);苏东剧变,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崩溃,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经济总量雄踞世界第二,成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衰变;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多数国家参加与赞同;中国方案为越来越多人所接受,力量对比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一时期可视为世界社会主义挺进阶段。
以上171年的三次重心变迁,带有必然性。邓小平在苏东剧变发生后不久后就作过这样的论述:“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大体上说,奠基、初创、挺进三个阶段构成一个“N”字形发展曲线,对其必然性可做如下分析。
从经济发展背景上看,奠基时期还处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后来向帝国主义开始转变。虽然基本矛盾逐渐尖锐,但欧美的生产力还有发展的广阔余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条件远未成熟,尤其是它们可以利用从世界殖民地的剥削补偿国内经济,为本国工人阶级提供比殖民地国家劳苦大众较富裕的条件(包括收买工人贵族),社会主义不可能在所有国家共同胜利。到了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突出,各大资本主义强国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矛盾尖锐起来,乃至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革命在其薄弱环节突破,这就证实了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于是发生了十月革命,苏联开始建设新型经济政治制度,为他国作出榜样和提供支援。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发展更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差距更大,而且国内还呈现特殊的不平衡性,但也有部分城市有先进的生产力和工人阶级在支撑发展。在这种条件下,在反动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首先建立革命政权,依靠广大无产阶级逐步夺取全国胜利,便有可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率先完成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进而向社会主义转变。这是革命发生的客观经济政治条件不平衡性。
但是,革命能否胜利还取决于主观条件,这就是有无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先进政党领导。在19世纪社会主义奠基时期,还没有条件造就和砥砺出无产阶级先进的坚强政党。虽然工人运动能够形成一时热潮,但没有系统的斗争理论指导和组织保证,不能持久和发展。
20世纪后,列宁在革命实践中建立和锻炼了坚强的共产党,进而保证了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成就的取得。中国共产党在苏俄共产党的示范下建立和壮大起来。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组织指挥下,中国共产党克服了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困难、走过最曲折的道路,取得了革命胜利。它是社会主义重心转移到东方最大的决定因素,邓小平等几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弘扬了这个基因,使党更加坚强。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领导更加重要。苏联崩溃的决定因素在内因而不在外因。斯大林领导的苏共总体是正确的,但有错误。主要失误之一是在党的建设上,斯大林去世后出现了赫鲁晓夫那样的野心家篡夺领导权,使党变质,导致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大的失败。新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最坚强的阵地,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虽然20世纪六七十年代犯过错误,但是我们党能够自我革命、严于治党。由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短短40年使新中国屹立于世界。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可以说,党的领导也是带有规律性的因素。
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和理论智库,是当代保证和促进人类解放事业最重要的条件。苏东剧变前夕,邓小平曾断言:“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坚如磐石的重心,就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宣称:“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高高飘扬!”
二、在历史的辩证行进中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心的变迁,表明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总趋势是前进的,具体发展道路则是曲折的。这一客观辩证法决定了主观辩证法,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支托认识的曲折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在历史的变迁中发展、修正、提升。要通过对17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心三次变迁的历史梳理,深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进而深化坚持和创新科学社会主义自觉性,尤其要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的科学性,提高践行的坚定性、创造性。
(一)深化认识坚持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和矛盾运动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在方案”,对于未来社会特征和发展,“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这就告诉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分析资本主义矛盾,进而揭示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趋势,大方向是正确的,科学的信仰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但具体发展阶段、采用形式乃至个别原理是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发展的。这就是毛泽东所强调的从马克思主义中学立场、学观点、学方法,在具体运用中依据实际情况创新。这里的关键是实践。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在人类历史实践中任何人的认识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也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过时。不可能在100多年前对未来什么事情都预料到。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预料到社会主义在东方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以及新中国的崛起,列宁并未预料到苏联还会变质而崩溃,在以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不到农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找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的思想虽有萌芽但并未得到肯定分析,后人在实践中才加以详细阐发,如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分阶段发展的主要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改革扩大开放等。这些观点都是后来在不断实践中提出和践行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心三次转移是历史的客观进程,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事先设计好的。
时代是理论之母,实践是认识之源。正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三次变迁,才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西欧发达资本主义为最初的重心,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可谓“开天辟地”;重心向东欧的转移,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得马克思主义推向列宁主义阶段,可谓“鼎新继发”;中国革命的艰苦斗争和“站起来”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可谓“异军突起”;在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谓“横空出世”。当然,每一个重心的形成又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说,理论引导起了决定性作用。从这里,我们还可以深化倒逼机制的原理:重心变迁和新理论的形成,提供理论和经验积淀,更是客观的压力倒逼出来的,这就是客观见之于主观、主观又引导客观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把握坚持和创新的关键,就在于邓小平概括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展开说,就是要结合历史和现实,以问题为导向,在实践中研究、运用、创新马克思主义。否则,就会落后和僵化,把经典著作变成教条,正如习近平所说,“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还有一层,这三次变迁中都出现过歪曲、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第一次是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二国际;第二次出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歪曲、背叛马克思主义思潮;第三次除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左”倾机会主义外,就是西化思潮的泛滥,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篡改改革开放方向的思潮。这就说明,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规律。
(二)在革命实践和重心变迁中推进理论的飞跃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心的三次变迁,正是革命实践深化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理性诉求,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即马克思恩格斯阶段、列宁及斯大林阶段、毛泽东思想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阶段。在中国之所以又分为两个阶段,是因为中国在长达近百年的三大事件的革命历史中承担了不同的历史任务,回答了两个重大历史命题: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胜利并向社会主义转变;二是社会主义制度怎样进一步完善发展和长治久安、繁荣昌盛,也就是改革开放。前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后者使中国富起来、强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都产生了飞跃式迁升。
现在侧重简述一下在三次变迁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次飞跃。第一个飞跃,即从古典政治经济学跃升为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求解放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这就是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革命学说,武装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开启了世界范围内的革命运动。这一科学理论,集中表现为恩格斯所说的两大发现,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第二次飞跃,即从理论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的实践,也就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帝国主义时代的俄国实践相结合,以创新的理论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的政治经济学创新主要在于深化了对商品经济本质的分析、创造性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新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内在矛盾,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市场关系。第三次飞跃,即东方大国(中国)经济变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探索。如果说前两次飞跃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那么第三次飞跃则出现在东方半殖民地类型的贫困国家。这个特殊的探索和研究任务,便历史性地落在中国共产党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身上。它包括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和平改造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工业化若干经济问题进行探索的理论等,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想。第四次飞跃,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最有用的,揭示了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规律。通过自觉的改革开放,我国正确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和其他一切社会矛盾,实现制度创新,使自身不断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了制度的优越性(后文详论)。
这里要回答一个问题:斯大林的思想为什么没有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次飞跃?那是因为他主要继承列宁的理论,在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没有特别重大的突破,反而出现了教条主义的僵化,形成了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如邓小平特别指出的,“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正是指的斯大林时期。后来苏联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也是主要根据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编写的,不能说其中没有马克思主义思想,但很多地方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辩证观点,并影响了以后的经济建设路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才是对这个僵化模式的大突破。因此,斯大林的思想还不足以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次独立的飞跃。
(三)掌握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辩证法思想,切中要害解疑释惑
仔细考量,世界社会主义重心变迁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由生产力发展先进的地方向比较落后的地方转移。应当如何解释呢?这就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回答人们经常提出的三个问题。
第一,不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吗?社会主义为什么没有在现代生产力发达的地方首先胜利?这关系到对历史唯物主义不应机械地理解,而应辩证地理解。
恩格斯在回答一些人机械地理解革命发生只能依靠经济因素的形而上学观点时,就说过:“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所有这些先生们所缺少的东西就是辩证法。”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专门论述了主要矛盾方面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上层建筑能够起决定作用。后来他总结了革命发生的历史过程:“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舆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才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比如,在当时封建社会生产力最发达的中国并未先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而是先发生于后来的西欧。资产阶级革命也不是先发生在当时生产力先进的意大利、西班牙,而是先发生于英国、法国。其中最典型的是法国,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其生产力却落后于英国。美国在18世纪是英国的一个殖民地,却先于西欧(大陆)发生革命(独立战争实质上是一次民主革命)。
对于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更为特殊,其生产关系(公有制)不可能在旧社会胚胎中自发成长,必须通过革命,依靠强大的政权改变旧生产关系。当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并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时,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就指责俄国生产力还未发展到发生革命的程度,文明程度不够。列宁临终前口述了《论我国革命》一文,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一点也不理解。”“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并且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如前所述,革命总是发生在反动统治最薄弱的环节,这也是革命的不平衡性。当然,这些新发生革命的国家和地区也并非是最落后的,而是拥有一定的先进生产力。并且,现代生产力在世界范围内共同起作用,世界生产力是重要的基础。因此,不能只看一国一方,要有唯物史观辩证法观点和世界整体视阈。中国革命胜利就是如此。
第二,列宁说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寄生的、垂死的资本主义,但为什么垂而不死,反倒有发展、有繁荣?这也要做辩证的分析。
与此同时,列宁还说过另一句话:“过程的复杂性和事物本质的被掩盖可以推迟死亡,但不能逃避死亡。”实事求是地说,在当时对后来发展的复杂性有估计不足之处,这是时代的局限性。从认识论看,是正常的。我们不能苛求于前人。
问题的复杂性仍在于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是发达国家拥有的先进生产力,还有施展的余力。它们发展得早,虽然矛盾重重,但比起广大发展中国家来,它们掌握的生产力仍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特别是科学技术,具有雄厚的先发优势。二是它们还可利用广阔的世界市场,以充实国内的力量。三是有些国家具有特殊情况和特殊优势。最突出的是美国,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大国,但本身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土地广阔,资源丰富;长期处在世界矛盾的边缘地带,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都没有受特别重大的损失(二战中受些损失),却发了大财;美国采取集聚人才政策,使得世界各国的众多优秀人才集中于美国,成为科技最先进的国家,并且垄断技术,引领技术革命;美国的军队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占据军事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控制世界的资源,剥削全世界,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美元霸权使它能够掠夺全球的大量资源。美国的这些优势对全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生存都有支撑作用(战后的“马歇尔计划”支持欧洲复兴就是一例)。因此,也要以全球视阈全面认识美国的优势。
但是,近年来美国的内外矛盾越发尖锐起来。一是国内矛盾日益尖锐,表现在两极分化严重,1%富人财产相当于90%一般居民财富的总量,10%的富人拥有47%的国民收入,而很大一部分人无生活保障,犯罪率上升,群众反抗运动多次爆发(如占领华尔街运动),民族矛盾特别是种族矛盾不断,枪支泛滥造成凶杀事件迭起,党派之争十分尖锐。二是国际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在美国目前成为反经济全球化的元凶,在世界上日益孤立,连其伙伴都不顾及,特别是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向全世界蔓延(西方国家受损最严重),已经显现颓势,走向衰落,现在垄断资本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已经扩展到整个世界。最近法国发生的“黄背心”浪潮冲击西欧资本主义,有人认为这是濒临危机的预兆。由此而言,未来的“垂死”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大趋势。我们要学会全面看问题,善于辩证分析。
第三,既然社会主义有优越性,为什么我们经济还赶不上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水平还比较低?这要做历史的分析。
中国70多年前由于帝国主义侵略掠夺、封建势力残酷剥削,我国生产力十分落后,连一辆自行车都不会制造,人民非常困苦,比西方落后几百年,怎么能在短期内就全面赶超呢?总得有个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仅用较短的时间先后超过了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仅次于美国(经济总量相当于三分之二),跃居世界第二。这些为世人所赞叹,美国人都感到惊慌。至于人均GDP,因人口特别多,赶上它们当然需要较长时间,但一定会达到。这已充分显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进一步分析,如果当年苏联不是因为体制僵化和后来的解体,它或许也能够赶上西方发达国家。这就是历史曲折的代价。总结前车之鉴,必须要有发展的眼光,实行改革开放才能顺应历史的大趋势。虽然现时帝国主义还有一定的优势,但这只是暂时的,久久为功,社会主义一定会战胜资本主义。
三、以三次重心变迁的视阈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谛
世界社会主义重心迁至中国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所发源的深厚基础,并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至新阶段。邓小平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这方面道理也要讲够。”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称之为“伟大觉醒”,这就意味着以往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还处于迷茫状态,处于简单思维之中。客观形势倒逼人们重新认识客观世界行程、方式,进而上升为新的理论境界。习近平指出:“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是一条与时俱进的道路,是一条由近14亿中国人民共同选择的道路。”应当明确地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贫穷落后也不是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尤其要把科技创新当作发展的第一动力。
第二,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统一的认识要不断改革。以往好像认为只要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就可以使生产力快速发展。而三次变迁却告诉我们,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且处在变动中,生产关系要适应它必须经过多个阶段、采取多种形式。社会主义社会本身的多种矛盾运动(虽然是非对抗性的),并不比资本主义社会简单,必须在实践中深化认识这种矛盾的特殊性。比如,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阶段之分,不能用一个标准来对待。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实事求是地区分大大小小不同阶段,我国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初级阶段本身又会区分为若干小的阶段,即使初级阶段过去了,以后的发展还会区分许多阶段。这是前人未曾预先详尽设计的。既然是“初级阶段”,生产关系就必须适应它的相对落后和多层次特点,就不能采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必须同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需要处理好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关系,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分配关系方式和劳动关系(特别是就业)。与此同时,世界科技在发展,还必须跟上新的先进生产力的要求,赶上并超过具有先发优势的发达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之一,就是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劳动关系等多样化,不能套用以前的一个简单公式,必须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进行探索。生产力发展是无止境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一些环节的改革也是无止境的。
第三,交换关系的改革。从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上看,没有发达的交换关系是不能充分实现生产社会化的。它的发达形式为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从历史经验教训来看,社会主义没有市场经济就会停滞僵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以前认为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的一些范畴、形式,也可在改革中应用于社会主义,如资本、股份、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等都可以找寻适合于社会主义的更具体形式。以前总是把它们视为社会主义的异己之物,认为那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现在要统一于社会主义经济整体之中,并且要激发它们的活力。如何把它的共性与个性统一起来,为社会主义所用,完全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新课题,需要在改革中求索。
第四,全面扩大开放也是以往所未有的。世界社会主义重心在西欧时,还没有社会主义国家,当然没有开放的课题。苏联固然有帝国主义封锁,但除了列宁曾提出利用资本主义世界外,以后并未强调对外开放政策。新中国成立之初遭到封锁,基本上是封闭的。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把开放与改革并提,这是一个根本的方针。此后,开放的广度深度提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对外贸易、外汇储备名列第一,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大特色和优势。
第五,上层建筑改革的复杂工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具有特殊作用,特别是党的领导最关键。这个最关键的问题恰恰是最难的节点。恩格斯曾经指出,国家产生后容易产生特权阶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是难于避免的现象。世界社会主义在西欧时,无产阶级政党尚不成熟。转移到东欧之后,俄共开始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有了成熟的政党,但斯大林没有解决好党的建设问题,以后国家变质就是从党变质开始的。致力于系统建设好执政党,严于治党,使之永葆青春,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大创新。
以历史唯物论的辩证法考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心的三次变迁,是它自身的矛盾运动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在这个矛盾运动中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如果说《资本论》是资本主义的诊断书,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乃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导航仪”。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最珍贵的精髓,又总结了社会主义的百年实践经验,从中国的实践出发,实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不断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拓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包括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观、新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治理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开放型世界的观点、严于治党的深刻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十四项基本方略”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新的武器和财富。它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长治久安、永续发展,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沿着正确方向蓬勃前进。目前,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使命就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抓住历史机遇,防范各种风险,实现中国梦,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心更坚强发力,为全人类解放作出自己的贡献,继续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再创新,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更大奇迹!
(来源:原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年第1期;作者:杨承训,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顾问。)
相关链接:
感谢支持国家主流价值观
公益宣传平台建设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
共享“思想火炬”官方头条号:@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